第12章 公司培训
更新时间:2021-08-25 16:13:02 字数:3105

公司提倡不断得学习,才能不断的前进。大千公司打造的“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经营理念,来自于全体员工业务培训。培训方式:每星期一次的大会议室培训,每月邀请省会的营销专家讲解两小时以上的课程,每年邀请国内营销大咖来公司做三天的业务培训。

听说大咖们的讲课费用高的令人咂舌,但公司认为好的培训会产生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创意与思想火花。因此,相较于营收,培训投入的费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公司各部门每星期三下午,统一在会议室学习陈安之李强李践等讲师演讲的最新的光盘,美其名曰:充电。

这个星期三的培训科目放的是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光盘。曾教授讲到:做人要像中国古代的铜钱一样。你看那铜钱的样式是外圆内方,而不是外方内圆,为什么?如果外圈是方的,钱就无法转动流通。做人也一样,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要与大家一样,但是内心要有自己的准则。

他虽然接收古岳的名号,但有时候也为名号苦恼。为什么公司那么多人,偏偏叫自己“古岳”的呢?旁边的林欢欢也喜欢武术,为什么不叫他“武林”呢?

岳光楠有些感动,曾仕强老师都已经满头银发,70多岁了,仍站在讲台上,把古代的文化传播给大家,使得大家在工作生活学习时产生的种种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老师值得大家敬佩。

岳光楠听到曾仕强教授讲解的,对照目前的内心境遇,“古岳”外号所引起的烦恼,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西方哲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好像不太适应岳光楠当下的心情,不能从内心真正解决称号带来的烦恼,直到看到光盘里曾仕强老师讲解的的“随圆就方”的观点,才使得岳光楠的心情豁然开朗。

“古岳”就古岳吧,他们叫“古岳”,就随大家的“圆”吧,但是自己内心要“方”。岳光楠清醒得意识到:单就几种爱好是根本无法与古人相比拟的,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达不到古人的标准,单是古人的求学为学精神就足以使现代人汗颜。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蕴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古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名闻遐迩,并为后人留下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一些故事对于当代之人,仍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品读古人,并不枯燥与苍白,甚至是有趣的一件事。人们了解古人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求学精神,对当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古人的求学记忆值得人们永久珍藏。

先秦时期,纸张尚未发明,文书通常写于竹简上,然后用皮质的绳子编缀成书。春秋的孔子,晚年时喜欢读《易经》,常常反复温习,以至于穿竹简的绳子磨断了三次。弟子满天下的孔子并未以此满足,反倒说:“如果能再给我几年时间,那么我对于《易经》的理解,便可以达到文质兼备的程度了。”孔子老年发奋苦读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汉朝名儒董仲舒,是专攻《春秋公羊传》的今文治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悉心传授经学。董仲舒为学勤奋,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父亲为了缓解他的疲劳,在书房的后面建了一所花园,希望董仲舒劳逸结合,别累坏了身体。不曾想,董仲舒三年的时间一直埋头学习,没有进花园观赏过一次。

西汉匡衡少年时,家庭贫寒但勤奋好学,夜里读书时没有钱买蜡烛。邻居每晚点蜡烛,光亮却不能照到匡衡的家里。于是,匡衡凿穿墙壁,通过一个细小的洞口照过来的光亮,看书学习。邻居发现后,反而掌灯的时候邀请他到邻居家读书。他不忘初心,刻苦攻读,终于成为西汉讲述《诗经》的教育名家。

晋朝吏部尚书车胤,小的时候家庭贫困,夜读没有灯火,夏天用布缝制成口袋,捕捉萤火虫放在袋子里,靠着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同时代的贫士孙康,冬天夜里读书没有蜡烛,常常就着雪光读书。

北魏车骑大将军祖莹,小时候聪明好学,八岁便能读诵《诗经》《尚书》。祖莹每天读书夜以继日,父母生怕他读书劳累,不允许他夜间读书。古代点火不容易,祖莹为了读书,常常将火种藏在做饭的炉灰中,等父母安寝后,独自点灯夜读,常常一读书就通宵达旦。祖莹后来因博学多闻,官拜太学博士。

隋朝李密,父亲李宽封为蒲山公。李密年轻的时候,给隋炀帝当侍卫,身材相貌伟岸俊朗,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宇文述劝李密:你的家世素来显贵,你应当靠才学来展现你的能力,何必当一个小小的侍卫呢?于是,李密辞去侍卫的职务,专心读书。当时学者包恺较为有名,李密骑牛前往求学。因路途遥远,李密为了不耽误读书,可见古人抓住一切可以读书的时间,并不是今人将读书当做休闲的方式。李密将《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读书。经过越国时,被越国公杨素看到,杨素跟在李密的后面,见他读书专心致志,好奇的问道:“你这位书生,为什么这么勤奋的学习呢?”李密见是越国公杨素询问,施礼后回答道:“正在读《项羽传》。”杨素不胜赞叹,告诉了他的孩子杨玄感。杨玄感遂与李密成为好友,两人一同刻苦学习。

宋代学者杨时事,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早年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一次拜访老师的时候,老师已经休息,杨时事和同学游酢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二人已经站立多时,门外的积雪厚达一尺。

南齐人顾欢,虽然家里贫穷,但是一直刻苦读书,父亲命他到田里驱赶麻雀,顾欢却作了一首《黄雀赋》回来,田里的稻穗被麻雀吃去一半,父亲生气得准备惩罚顾欢,但看到《黄雀赋》后,气消了大半。乡里有家私塾,顾欢的家里拿不出钱供其读书,常常在私塾的墙后偷听,默默记下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到家后,夜里点起稻糠,依靠稻糠燃烧的微弱光亮读书,顾欢勤奋好学,终于学业大成。后来在浙江天台山开馆受徒,拜师的人达到了上百人,听课的人达到一千多人。

南齐人江泌,家中贫困。平时以做木屐维持生计,夜间在月光的照映下读书,为了更清晰地看清书中的文字,他必须爬到屋顶上读书,读到极度困乏的时候,从屋顶上坠落,他爬起来继续登上屋顶读书,后来被后齐武帝任命为南康王萧子琳的侍读。

当今社会,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感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精神层面的填充和心灵方面的抚慰。古人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矢志不渝刻苦读书的宝贵品质,尤为值得学习和传承,每每回忆,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岳光楠觉得比欣赏一堆露大腿的美女更能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和开阔人的心胸。

古人的求学精神已经使岳光楠自形惭祟,现代人解决了温饱,拥有古人们不敢想象的优越条件,却不愿在读书求学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人们宁可用压力大时间紧身体累等种种理由而拒绝读书,但是夜晚玩起手机却乐此不疲。

岳光楠看过一项新闻调查,日本人每年读书四本,美国人每年读书两本,世界上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德国,每年德国人平均读书十二本,而调查却显示,做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影响力的中国,每个人才读书不到0。2本。岳光楠宁愿相信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大是减少了人均读书的最大原因,但是,中国人并不是因为人数多而不读书。如果14亿人口,每人每年保持读书四本以上的习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世界最好的思想家,文化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必将大量的诞生在中国。

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科技变革,人们习惯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强大的硬件计算能力,机器算法不断刷新人类打造的历史,加上越来越大的数据库,人们不断追求快,更快,甚至最快。在快得真空下渐渐忘却慢的定义,慢下来,等一等,被人们扔进垃圾桶,并冠以陈旧和守旧的谬论,谁敢揭开就是与时代为敌。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 A-
    • {{textSize}}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
作者其他作品
本次订阅将消耗{{subPrice}}鱼币
当前余额为:{{balance}} 鱼币
去充值